河间图书馆欢迎您
语言转换:

新书展览|重阳佳节主题周之《山河壮志》

活动信息

时间:2023年10月27日

地点:线上

嘉宾:无

活动内容

新书展览|重阳佳节主题周之《山河壮志》

活动报道




所谓“人生悟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对于所遭遇的社会人物和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判断、推论、比较、鉴别和领悟的一系列具体能力。笔者认为,阅读传记,尤其是自传,可以让读者获得鉴古知今、明史识时、感恩知福、励志惜时、知书达理等知识、学识和见识上的收获,提高“人生悟性”。


美国密西根大学历史系教授罗久华在为毛彦文女士的《往事》所写序言中指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才逐渐起了变化……”,这是因为直到1908年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成立,中国才有了历史上第一个高教机构;到1920年才从小学到高校普遍地有了男女同校同学的状态。而结撰自传,首要的是要启蒙读书,有识文写字的能力,还需得有心有闲,并非一举可以告成的。也正因为如此,凡是中国女性自己写成并且印行于世的作品,也就弥足珍贵的了。

早在2015年,笔者从雁斋藏书中选出可读性强的38种回忆录(包括自传、自述等),作为提升“女生悟性”的推荐书目。今日又值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在此重推书单,与诸位一起纪念这个特别而伟大的节日。


  
“嫁得好,不如读得好;读得好,才能做得好。”在社会岗位上“做得好”,无疑是女性自我解放,获得自信、自强、自尊的人生坦途。然后才能左右逢源,得道多助。在日常生活中,“上了厅堂”不得意,“下了厨房”不郁闷。因此,如何成为一个“知识女性”,在书香中谋发展、求前程,应当是当代女生的一个重要人生命题。
笔者相信,倡读以上38部知识女性的自传类作品,足以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感动——感时、感缘和感恩,从而增进人性的体会,提高知性的自觉,并将之升华为理性的智慧,在惜时、惜缘和惜福之中,不辜负家庭的哺育、人生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对于女性读者个人来说,从“三八节”起始,随兴合趣地选读其中一部或多部作品,作为留给自己的“书香礼包”,自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至于悟性充沛的男性读者,在“三八节”的氛围里开卷阅读其中一部或多部“女性自传类”作品,则无疑是感恩母亲、了解女性,增添“性别情商”的有效捷径啦。



刘德伟《一粒珍珠的故事》

刘德伟1912年出生于武汉一个清贫俭朴的政府官员家庭。十七岁时受洗成为基督教徒。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力供养女儿读书,依靠武汉圣公会的贫寒大学生助学金贷款,才完成了1931年开始的在燕京大学的英国文学学业。
九十五岁高龄时,她以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情,记录了自己在1912年到2004年时空中的既可歌可悲又有泣有欢的不平凡经历。其人生犹如一粒珍珠,拭去尘埃,熠熠犹光。书中详尽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少年时代,以及出国与归国、在上海从事社会救济工作和乃后的坎坷人生经历,文笔流畅朴素,故事真实感人。



高诵芬《山居杂忆》

高诵芬,191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在家塾延师授读。十八岁时,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于同邑徐定戡。从此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职守。1994年1月,双双定居于澳洲,2005年去世。
由于作者生活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又居住在相当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她笔下所写平常事,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也就显得不那么寻常了……其中从“抗战逃难”到“文革抄家”等,无不扬清激浊,曲尽其致,从而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



苑茵《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苑茵,当代知名作家。1919年生,辽宁本溪市人,满族。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叶君健(1914年12月7日-1999年1月5日)的遗孀。抗战期间,作为东北流亡学生的她,在迁校于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嫁予高大倜傥的年轻教授叶君健。

本书如实记录了一个中国现代女性的个人身世和遭际,同时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坎坷脚步,风风雨雨五十六年,其间饱含着众多的历史教益和人生启示。叶君健临终前在孩子们面前的称誉“在你们妈妈身上有人间最伟大的爱!”就是对作者至高的好评。舒乙在本书序言中说,作者“是个美丽的人,年轻时美,年老时依旧美”。



李茵《永州旧事》

李茵,1923年出生于湖南永州,当代知名作家残雪和学者邓晓芒的母亲。她没有上过一天学,但靠自学学会了阅读。70岁起开始用笔墨写作乡土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当《永州旧事》结集出版时,她已是82岁。这是一部饱含情感的原生态回忆性作品。永州的旧城、八庙、年节、亲戚、街坊们,旧民俗、旧人物、旧性情,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小城的生动风俗画。
邓晓芒序称:“我母亲……能够用自己活泼的眼光写自己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并能以自己一生所积淀下来的定力,来如此恰如其分地表达那些微妙的感情。这是母亲的幸运。”



董冰《老家旧事:李凖夫人自述》

董冰,1928年3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孟津县南麻屯镇董家村邙山岭上的农家。自幼家境贫困,个子长得很矮,瘦小而干枯。后由父母做主,许配给邻村一个大家族的长孙,即后来成为中国知名作家的李凖。全书凡20章。从贫家女到地主家孙媳妇,再到作家夫人和六个孩子的母亲,其一生起伏跌宕,在平凡中寓有不寻常。其细密的纪实文字,足以把读者带到旧中国农村的真切世界里。
舒乙在序言中说,这是一部写得特别好看,“会给念书的人以特别的启示”的书,最大价值在于她不动声色地为中国妇女的命运塑造了一个“苦的典型”,因为“世世代代,多少亿,多少辈中国妇女全是董冰式的,只是没有详细描述过……”



方蕤《凡生琐记:我与先生王蒙》

方蕤,本名崔瑞芳,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0年在北京女子二中读书期间的寒假中,被借调到“三反五反”运动办公室做文书助理,报到当天即与时年十八岁的作家王蒙结识。
本书记录了作者与王蒙半个世纪多来伴随着时代风云的生活细节。她说,“我们不会忘记最初的相识,它决定了我们的一生,并用这一生证明:人需要爱,没有爱的人生是沙漠里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我和王蒙风里来,雨里去,云里飞,地上走,50多年来始终在一起,彼此不曾分开”,“我和王蒙走过的路,每道坎坷,每个关卡,生活中的苦与乐以及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微小得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并表示自己喜欢这些无声无息不起眼的“芝麻”和“石子”,因为正是它们构成了“我生命的全部”和“真实的人生”。









■编辑:杨  静

■监制:宋秋霞

■审核:马德超